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07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四、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1:每天起床你会不会问自己“我快乐还是不快乐”?
问题2: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快乐?什么样的事情又让你不快了呢?
引入课文:那么我们来看看,那位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他快乐不快乐。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集》。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状物写景及客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自“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祈(998—1063)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纠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纡徐流畅;叙事简括确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走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文忠公集》,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欧阳修全集》
(三)写作背景:
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之于至性真情。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以后事证今言,再读这篇《六一居士传》,谁能不为这位老人的晚年遭际愀然动容?这便是文中真挚之情具有感发力量的明证。又见课文第24页。
(四)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段
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什么事情让欧阳修快乐?而什么事情让其不快乐?
明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物”让欧阳修快乐,而“世事之累”让他忧愁。三、重点研讨
2、学习第二段 
(1)“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2)“乐”之如何? 
明确:
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
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5)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3、学习第三段 
(1)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
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A、“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B、“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2)结合第二段,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4、结构层次
第一段,简要交代自己更号的情况。
谪滁时自号醉翁,现在来知蔡州,又更号六一居士。
作者从初贬夷陵时自戒“无饶河,益慎职”,到谪滁时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再到知蔡州时更号六一居士,陶醉于五物之中,这反映了他的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由早年在政治舞台上的充满朝气、奋力拼搏到中年被贬后安于职守、与民同乐,再到晚年时的急流勇退、修身养性。这种历程在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第二段,通过主客对话,表明更号“六一”的原因。
先由主客问答交代清楚何谓“六一”,“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这使我们想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因为门前种了五棵柳树,“因以五柳为号焉”。不管是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好柳树,都从正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接着,文章又通过主客问答,进一步申说这样陶醉于五物是否是逃名的问题。客人引用《庄子·渔父》是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来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作者深知名不可逃的道理,他也并不想逃名,他之所以取名为六一居士,主要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尔”。于是,极自然地引入到了下一层意思的讨论,即五物之乐何如?
作者先说明沉醉于这五物之中,可以做到“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接着说明“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再接下去,作者又申说,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行文至此,才说到关键处,这才是欧阳修一再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也是他沉醉于五物、取号六一居士的真正原因。
但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客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官场事务固然能劳累其形,琴棋书酒金石难道不会劳累其心吗?作者的回答是:“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而且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那么选择哪一样不是很清楚了吗?
第三段,作者由此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三宜”)。
第一条,“老而休”,是必然规律;第二条,“讫无称”,表面上是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第三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最后归结到即使没有五物可以欣赏,他也要归隐。
总之,这篇文章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乐趣,说到渴望退休,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主题)
(五)小结
总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六)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解答课后题
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参考答案:主客问答,抑客伸主。这一大段中包含的内容,如果不用这种设为问答的特殊形式而改用直接议论抒情,该多么板滞沉闷!用了这种形式,使文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变板滞为活泼多姿,化沉闷为轻松流走,借问答而层层推进。所谓“举重若轻”、“娓娓而道”的风调,不是全赖此客主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吗?
第二题
命题意图: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两者不同:前者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后者意志消沉,寄情于物,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三题
命题意图:培养学生的专题阅读能力,集中思考,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
第四题
命题意图:掌握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译)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退休已有三年了,一旦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3.吾其何择哉?
(译)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附】
1、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忘情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却精神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  “不是这样。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过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2、精华赏读。
(1)形式别具一格。它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2)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既喻为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3、《六一居士传》赏析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举凡一篇的胜义,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系于一结,那精警的一结却起了重要的作用。像这篇小文,以“六一”命篇,中心意旨却并不在表现作者晚年徜徉琴棋书酒之间的至乐,而在于表明亟于辞官归老的心情;结尾“三宜去”,才是一篇幅的归趣。前面写“六一”之乐,只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这种“乐”只有在辞官归老后才能变为现实。预想“六一”之乐,旨在求得“三宜去”之早日得到理解和实现;把“三宜去”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及其执政者“恻然哀之”。因此,文章的题面虽然是“传”,其实不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而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
这篇文章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还深寓人生哲理。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  “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篇》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法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代,无不想捷高科,干名位,汲汲于事功。一旦有了高科名位,才发现名位与劳苦忧患俱来,名愈高忧劳愈甚,居位愈久愈不可自拔,真所谓春蚕作茧,徒以自缚。欧阳修在北宋中期享大名数十年,深谙个中消长盈虚之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客”所引《庄子·渔父篇》那段话,还有两句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就是“处阴可以休影,处静可以息迹”。人要逃避自己的影子,最简单的办法是从阳光下站到阴处来;人要是怕见自己的脚印,只消停下来不走,那脚印自然消失。这里的“处阴”、“处静”,隐喻息影林泉,摆脱物累世虑;对于欧阳修来说,便是辞官归田。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引入寻绎,耐人咀嚼。
从上面分析过的三点——巧妙的谋篇、真挚的感情、隐寓的哲理——来看,这是一篇文思十分缜密的短文。但作者写来,似乎信笔所之,轻松疏淡,娓娓而道,绝不经意。这就是文章家常常说的“举重若轻”,是欧文的一贯风格,不过在这篇《六一居士传》里体现得更为充分。文章第一段自叙其更名的因由(“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作平静的叙述;最后一段论“三宜去”,从议论中抒情。这两段文字仅占全文中四分之一;而以四分之三的篇幅设为客主问答。这种构局可谓精心结撰。客主问答的体例出于板重的汉大赋。但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篇小文中采用这种形式呢?说仅仅出于模仿,那是唐突古人。试想,这一大段中包含的内容,如果不用这种设为问答的特殊形式而改用直接议论抒情,该多么板滞沉闷!用了这种形式,使文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变板滞为活泼多姿,化沉闷为轻松流走,借问答而层层推进。所谓“举重若轻”、“娓娓而道”的风调,不是全赖此客主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吗?“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那一段精彩的答词,连用四句形象化的描绘以写其悠然自适的专注之情,文势多么酣畅开扬!“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把一场内容严肃的对话结束得多么轻松活脱!论古文者,向有“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八所引萧墨《经史管窥》)之喻。欧阳修的散文,确乎如沦漪层层,波澜荡漾;虽多唱叹,出以曼声,不为狂涛海啸;然疏淡安详之中,又非止水如镜,而是时有微风飘忽,吹皱一池春水。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六一居士传》作业练习
《六一居士传》教案6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
《六一居士传》练习题
《报任安书》《六一居士传》练习题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
《六一居士传》课堂实录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4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3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2
《六一居士传》教案5
《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4
奥教版《六一居士传》ppt课件1
《六一居士传》教案3
《六一居士传》原文和译文
《六一居士传》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