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4-06-26  | 
 
 
 假前就执教了《中华少年》这一课,课后的确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这篇诗中有不少的多音字,不少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音没有正确把握。比如哈达这个词虽然在书上注音了,但是学生在读的时候依然熟视无睹,把哈读成了第一声。再比如在诗里有生词“雏鹰”,学生都不知道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想办法找出正确的读音,而是随意猜了个读音,而且这还是班上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所做的。那基础差点的学生那读错音的字就更多的。这是我在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的时候发现的一点。看来,虽然他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但是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还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其次是学生在教室里突然有了听课教师后依然会惊慌失措。其实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生毕竟很少经历这样的课堂,一学期里最多两到三次,而有的时候一学年也不会有一次。当教室里突然有了听课教师后,他们会为此分神紧张,大多数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虽然课堂中我想了不少的方法来调节气氛,但是收效甚微。这也说明我自己缺乏应变能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设计总是完美的,但是实施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缺憾的。 
 
最后一点就是学生对体会诗歌的意境存在问题。在学生喜欢的诗中我们是选择的第三小节来学习的。“ 
  
 
甲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 
 
丁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 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 
 
 
在这节诗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绚烂,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自豪和骄傲,特别是最后一句诗,写出了炎黄子孙的外貌特征,那种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就油然而生了。”也许是学生的经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确实无法体会到那种自豪和骄傲,在朗读的时候也就读的不到位。而且,学生在体会灿烂文化的时候,应该随时体会此种文化带给我们的感情冲击,比如,体会““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的时候就有一种豪情壮志满心胸;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唐诗宋词的如歌如画的优美意境,从而能读出不同的感情。但是从学生的朗读中听不出并无多大的变化,他们只是读出了一种赞叹之情。 
 
这堂课,的确缺陷太多了,主要还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去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教训吧。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