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教案15
  | 
 | 
作者:wqyxsnh  上传者:wqyxsnh  日期:15-06-16  |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 
【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 
1、练习题目:母爱 
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 
【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 乡   愁 >>   
 
教学设计 
 
 
 
 
 
 
舞钢尚店中学 
王庆阳 
2015.3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