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8-08  | 
 
 
  
 主备 田应武 使用 
 
教师 何云华、倪希、赵学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